Nani?! 食物也和心理学有关?
Nani?! 食物也和心理学有关? 吃货们,我们赚钱是为了什么?为了吃! 我们吃是为了什么?为了生存! MCO 遥遥无期,就像我对吃的热爱,是没有境界的啊。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饮食心理学的 4 个方面吧~ 越不健康的食物,我越爱 研究表示,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吃东西是一种奖励自己、让人感到心情愉悦的行为。而众多种类的快餐、甜食或煎炸食品可以带给我们感官上的享受,并消除压力。由于我们的身体需要血糖来提供能量,所以在忙碌了一整天后,香香的炸物,甜甜的蛋糕也变得比平时更诱人了。但是,这些食物还是不宜多吃,因为它们只能给我们短暂的饱腹感,长期吃还会造成很多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 我们真的主宰着自己的饮食选择权吗? 选择什么食物和它的分量其实是被我们的环境控制的,你相信吗? 所谓“环境因素”,是指包装、广告、颜色、灯光、文化,等等所组成的。比如,如果包装可爱精美,或是印有“limited edition”的字样,收藏爱好者肯定会第一时间就去买来试吃;当所有人都在提倡天然主义的时候,你或许也会在潜移默化下去购买标示着“organic”或“natural”商品;当Youtuber或你的同事朋友都在谈论最近新推的饮食商品时,你或许会因好奇,或是为了让自己也能参与话题而去购买那个商品;就像之前的BTS Meal那样。 如果是颜色的话,那就要说到餐具和快餐店了。放眼望去,几乎所有快餐店都使用红色、黄色作为主打色,因为那会增加客人的食欲。相反的,属于冷色系的蓝色会抑制人们的食欲,并让人联想到有毒食品。把咖啡装在不同颜色的杯子里,也是会影响人们尝到的甜度哦!研究发现,装在白色杯子里的咖啡喝起来会比深颜色杯子里的咖啡淡,因为我们眼睛看到的颜色会预先告诉我们的大脑那个味道应该是怎样的。 …
送给喜欢打王者的你
送给喜欢打王者的你 相信喜欢打“王者”的你,只要一响起“Timi”,坐在附近的家人一定会开始唠叨。 “又玩game?每天玩game,不用读书的咩?” “如果你读书有像你玩game这样,你一定是班上第一名。” “玩game 最重要是不是?在家什么都不用做!” 之类的话。。。 在我家也有一个这样的人存在:我弟弟。每次打开他的房门或到楼下网线比较强的地方,我都会看见他两只手紧握着电话、眼睛专注地注视着屏幕的情景。 我每次都会想,就算天塌下来他也应该会觉得是有人在帮他盖被吧?他也很无奈啊,客厅是其他人进进出出都能看到他的地方,可是只有客厅的网线最好。 其实有很多研究显示了游戏和攻击性没有关系。有人说玩这类游戏的人比较残暴,因为王者就是个一直杀人的游戏。可是我弟弟依然没有比我凶,呵呵。。。我只看见弟弟变得越来越佛系,能包容他家的母老虎们和这位很烦人的姐姐 (呵呵)。 和弟弟一起玩的朋友们,他们也都没有大人所说的残暴或脾气暴躁。再看看我家表妹玩到那么厉害了,性格却像只温驯的绵羊。 你们以为玩游戏真的只是纯粹娱乐?你懂吗,现在有很多公司聘请员工之前都可能会问你在游戏里的职位哦!近来我和几位 interns 陪我们老板玩“王者”,让我发觉到一个人在游戏里选的英雄能看得出一个人的性格。比如,游戏里的五种职位分别有:射手,辅助,上单,中单和打野。 射手 (Marksman) 射手通常都走下路,所谓的“拿钱路”。在这条路,通常都会有一位辅助跟在你身边。因为自己杀伤力大,打多了小兵自然很容易可以就解决敌人。在这条路杀伤力大的射手自己都会很帅和酷,通常在隔壁的辅助都没有什么份耍帅。喜欢玩射手的你或许是个比较冷静的人,想好了战略才会开始攻击,比较固执的一个人。要是比较冲动的人不适合当射手,不然就是个送人头的。就如一位射手,善于快速解决身边的敌人,也宁可快速解决身边的事物! 辅助(Support) 俗语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辅助在游戏里就是一个这样的角色。有人说辅助脾气最好和拥有巨大的包容心,因为他们英雄的杀伤力最低,也必须常替队友代死或补命。尽管可能当不了 MVP, 下一次依然还是会选择当辅助,帮助其他队友赢得胜利。喜欢当辅助的你是个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善于帮助其他人和适合当助手。有点像那种做 assignment 的时候,那位包山包海的队员! 上单:坦克 (Tanker)、战士 (Warrior) 负责走上单的都是坦克或战士。在王者里比如说是: 花木兰,亚瑟和曹操。负责走上单的可以说是在走 “孤儿路”,不会期待队友会来帮你,要是有队友来辅助都是个奇迹,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坦克负责扛伤,吃最毒的打挨最痛的扁,做得不好还会给人家骂,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位。从这,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一个很独立、愿意牺牲、勇敢和清楚知道自己目标的人。 中单:法师 (Mage) 通常走中路的都是法师,负责支援队友。推完中路的塔后,哪里需要他的帮助,他都会到。算是走来走去的职位,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困难。喜欢走中单的人都是属于比较随机应变,对突入而来的事情都有能力想办法解决。能把中单玩得好的人都比较有远见和做事稳重! 打野(Fighter) 和 刺客 (Assassin) …
旁观者效应:我该不该帮助他/她?
旁观者效应:我该不该帮助他/她? 你有听说过吗? 1964年3月13日,当时年仅28岁的吉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被凶手——温斯顿·莫斯利(Winston Moseley)在纽约昆士镇以数刀刺死,整个过程为大约半个小时。根据当时报导,目睹事发经过的一共有38位目击者。吉蒂第一次被袭击时,是在她所住的公寓前,她拼命呼喊想引起其他住户的注意;而住在楼上的其中一位邻居听到声响,便朝楼下大喊:“放开那个女孩!”,这个举动暂停了凶手的动作。十分钟后,凶手再次返回,拔刀刺向手无寸铁的吉蒂。在这期间,她反复呼喊:“我快死了!”这次,有很多住户打开他们的窗口,也亮起了灯,凶手才跳上车逃离,没有继续行凶。第三次,离开了的凶手返回给了吉蒂最后致命几刀,她终究没能敌过死神,在送医途中伤重不治。在后来的访问中,当被问到为什么没在第一时间通知警方,多数人的回答是:“我不想要卷入这起案件中”。而警察事后也说,如果他们其中一人能在吉蒂第一次被袭击时就报警,或许她能保住一命。 关于旁观者效应 如果你被告知要保持环境卫生——捡起地上肉眼看得见的垃圾,但身边大多数人都无动于衷,你会按照指示去做吗?抑或是,你会在看戏剧里的好人被欺负时,恨不得自己可以把坏人绳之於法,可在真实世界中却变得胆怯?大多数人的心中都有某种程度的道德感和正义感,在看到不公平待遇或危机时,这些感觉油然而生,促使我们出手相救、去做正确的事。可往往,敢于挺身而出的例子并不多,为什么呢? ” 帮,还是不帮? 因为开头时的那起案件,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一词诞生了。为了研究这个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John Darley)和罗丁(Bibb Latane)受到案件启发而展开了著名的“烟雾室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当受试者独自一人在房间时,75%的人会离开房间向研究者报告烟雾情况;当三个受试者一起时,38%的人会在发现烟雾的6分钟内就向研究者说明情况;但当受试者和两个假扮成无视烟雾情况的研究人员在一起时,90%的人都选择了不理会。所以,“旁观者效应”一词解释了(i)当周围的人越多,我们就会假定其他人会去帮忙的,所以不必主动伸出援手(也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ii)从观察他人行为去找线索、判断自己该做什么,若每个人都对发生的事情表现得淡定/不加理会,就很可能导致最后没有一个人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人众无知现象pluralistic ignorance),或(iii)因害怕自己表现得和别人不一样而出现尴尬/别人认为自己想出风头的情况,便选择跟随大众的做法(社会抑制作用Audience inhibition effect)。但,有趣的是,如果受害者被旁观者认为是和自己同一类群的(例:种族、性别、信仰),那旁观者越多,伸出援手的几率越高。假设受害者是和你有亲密关系/熟悉的人,你肯定会奋不顾身地去帮忙吧? 另外,早期研究指出,目睹危急事件的旁观者通常会在脑海里演算5个步骤,才决定要不要帮忙受害者。第一步:察觉异样;第二步,通过观察别人去确定紧急事件的真伪;第三步:想想自己有没有义务去帮忙;第四步:想想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帮忙; 第五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帮,还是不帮? 新发展 虽然关于“吉蒂案件”的报道在多年后被研究人员质疑其中几个细节,例如:当时报导的38位目击者其实只有大约12位、受害者被杀害的地点、事发经过的完整性、多少通报警电话,但无可否认,这也为社会心理学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现象。只是,当时因这起案件而提出的旁观者效应被近期研究推翻之前的论点——研究发现在荷兰、南非,和英国发生的200个意外事件中,旁观者会伸出援手的案件占了其中的90%,而且旁观者人数越多,我们越有可能站出来帮忙。这似乎说明人们其实没那么自私和懦弱,但基于文化差异 (cultural differences) 和个体差异 (individual differences),我们同时也要把这些因素纳入研究考量(例:每个国家会拿到相同的数据吗?一个人的性格会不会影响他/她的助人行为?)。 2016年的研究显示,如果遇到求助,在场的旁观者数量不是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帮忙行为的主因,因为一个人在决定要不要帮忙的时候会先考虑他人采取行动的机率,也就是说,如果“我”觉得其他人很有可能去帮忙,那么“我”去帮忙的几率会变低;反之,如果“我”觉得其他人不大可能去帮忙,那么“我”去帮忙的几率就会变大。这也为之前提到过的5个步骤增加了一个新的可能性——对他人的预期会影响我们的助人行为。 生活中的旁观者效应 ” 如果每个人都选择默不作声,那不是会继续助长那些错误的观念与行为吗? 如果仔细观察,大至世界议题,小至家庭纷争,旁观者效应似乎早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只要我们不是唯一需要负责任的那个人,我们不会主动插手某个事件;只要我们看到有人挺身而出,我们也会跟着一起去响应。 比如,近期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网红诈骗事件”和“强奸玩笑事件”,也出现了旁观者效应。不晓得是因为网络世界的普及化,还是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强烈主观意识,在这两起事件中,留言、转发、讨论、应援随处可见,这已不只是当事人的问题,而是全国人民都参与其中的事情了。 “网红诈骗事件”——…
大众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大众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为什么人们对心理咨商有所抗拒? 心理咨商只是给有严重障碍与“神经病”的人。 “只有那些被强制入精神病院的人才会寻求辅导!” “去寻求心理辅导只会把事情搞得更严重。” 我的亲人朋友都可以成为我的精神依靠,那何必去特地寻求心理辅导呢? “如果心理辅导师只是坐着听我诉说心事聊聊天,那么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关心和帮助我!” 何必特地去寻求心理咨商增添多余的日常行程,我的工作不允许我有那种余裕去浪费时间。 “与其去咨询心理辅导,我宁愿呆在家里休息。” 心理问题自然就会自己解开的,不是一种需要特地花钱来看医生或辅导员的问题。 “那么多钱,可以把它们花在自己想买的东西上啊。那样也是一种让自己开心的方法!” 我因为这些个人问题在外遭受不少歧视和嘲讽,这些更增加我对心理咨商的顾虑。 “身边的人都认为我不正常,这不难保证辅导员不会以同样的心态看待我的问题。” 人们对心理咨商的迷思与错误观念 a. 只有经历过创伤,拥有严重情绪调节和自理能力障碍,或是被诊断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心理辅导。 正确观念:辅导是给每个人的一个专属疗愈过程,并不是只用来治疗和解除病症的工具。在人生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与疑虑都可以在辅导员的带领和陪伴下进行复原和重拾自我。 b. 咨询心理辅导中和辅导师谈到的内容很可能会对外泄露。 正确观念:心理服务业的工作都会遵循保密协议,在内咨询的所有细节都只会用在治疗作业上,没有对方的允许不会对外泄露。 c. 向辅导师诉说的心事与难处都有可能成为被辅导室利用和剥削的把柄。 正确观念:在任何情况下对一个陌生人叙述自身受伤的经历和弱点难免会令人有所畏惧和抗拒。然而在辅导过程中,辅导师会以同理心去聆听对方的诉说,而不以个人偏见为由进行批判或掌控对方的思想,并通过找寻自我的方式来帮助对方克服对此和其他问题的心理障碍。 d. 咨询心理辅导会成为对未来升学与工作计划有所损伤与妨碍的记录。 正确观念:对此,保密协议也能有效的保护对方的权益。在没有对方的同意下,辅导员并没有任何的权力对外界泄露咨商记录。 e. 咨询心理辅导能够直接了当地告诉我问题的来源和解决方案。 正确观念:在心理咨商的过程中,辅导员不会强迫对方做决定,而是在一旁给予协助并纠正错误的习惯师对方能有效的参与复原过程。心理咨商的方针主要是给与能力与鼓励个人效能让对方能够更有自信的去面对和接受自我疗愈。 f. 只有女性才能咨询心理辅导,男性本当掩盖自己脆弱的一面,即使面对问题也应该坚强面对。 正确观念: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相同的机率遇到人生难题或忧虑,这也同样说明通过接受心理咨商来克服并康复这一个方式并不分男女,而是让所有人能得到平等的机会才是至上的方法。 正在接受或曾经接受过心理咨商的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参与呢? 想要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促使未来有更多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重新发掘并消化被压制的负面情绪或回忆而进行疗愈和重拾自我。 想要在辅导员专业知识的帮助下学习如何做正确和有效率的决定。辅导员能够在保障对方的最佳效益和安全的情况下指出正确的方向并纠正错误的观念,协助对方学习做正确的判断。 想尝试了解自己并在辅导员的协助和带领之下进入内心深处,重新认识自己的感情,态度以及行为表现。
投资背后的非理性心理因素
图片来源:HSBC 投资背后的非理性心理因素 在《富爸爸穷爸爸》的书籍里我们明白了投资可以使我们增加财富,同时也能让我们失去财富。在行动管制期间,马股首 次创破了百亿交易量的记录。不少专家认为此交易量是由行动管制期间积极参与投资的散户们推高的,并不代表市场已通 过了新冠肺炎的考研并有所好转。而在这投资热潮和传播媒体对投资的广泛推广之下,很多“别人投资获利,也不能少了 我”的心态的投资新手和散户们更容易相信错误的信息并买入已过高标价的股票。在流传着 “由贪婪和恐惧所推动”的金融市 场,投资者们除了要了解与关注公司的基本面状况,技术面状况和经济动态之外,投资者们也需要理解和管理投资中的非 理性心理因素,以避免跌入大户们的套利圈套里或避免被不理智的情绪和心理造成亏损。以下是一些常导致投资者们亏损 的心理因素: 1. 过度自信 (OVERCONFIDENCE) 心理研究发现,相比于将带来负面结果的事件,人们对正行结果产生的过度自信较大;相比于预测很可能发 生却不会发生时,人们预测很少发生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更容易过度自信。因此在投资中,投资者们比 较容易倾斜于正行结果,选择继续持有股票并认为持有的股票将表现卓越。此外,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更 发现与还没抛的硬币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对还没抛的硬币下赌注。 虽然硬币其中一面出现的概率是一样 的,但人们认为他们比较能掌控还没抛的硬币的结果。因此在预测很少发生的事情发生时更容易过度自信的 投资者便会认为自己对充满未知性股票的掌控能力较高,而影响投他们对股票的信息的准确度。再加上正面 结果的过度自信会更使他们认为所获得的信息是对的, 对该股票的未来走势把握高,并大量购买,便更容易 陷入陷阱,然后面临亏损。 …
你知道除了医生和护士,还有谁在为新型冠状病毒奋斗吗?
你知道除了医生和护士,还有谁在为新型冠状病毒奋斗吗? Source: Clip Art Library Source: Clip Art Library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已经蔓延至全球。人们常常感谢医生和护士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伟大的付出和贡献,但你知道吗其实还有许多默默无名的人也在为新型冠状病毒奋斗。他们的职业或许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高尚,但却值得被人们尊敬。或许有人会因为害怕患上新型冠状病毒而逃避,但也有许多人为之付出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忙。 1)货车驾驶员 通常人们对货车驾驶员的印象就是驾着大大的货车或罗里到处运输物品。这些物品可能是医疗用品,日常用品,食物,水,以及其他。但你知道吗?如果在这疫情期间没有货车驾驶员辛勤地来回为我们运输物品,或许整个国家都无法运转。他们在疫情期间还在外走动,有可能会接触到患上新型冠状病毒的人从而染上新型冠状病毒。人们使用这些物品时也许只是想到将物品卖给你们的人,但是是谁将这些物品运送给商家售卖的呢?是他们。 Source: UD Trucks 2)医疗用品制造厂的工作人员 在这疫情期间,医疗用品的需求远远的超出了平时的需求量。随着疫情的日渐严重,越来越多人到医院去寻求帮助,所需要的医疗用品也会随之增加。尤其是口罩和消毒液,这些不止医疗人员需要,其他人民也需要。医疗用品制造厂的员工需要一直加班以提高产量,尽管在不停地工作也还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量的情况下,他们始终从未放弃。所以,人们需要感恩这些没日没夜为我们制造医疗用品的人员,否则患上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数将不堪设想。 Source: 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Source: AFP 3)清洁工人 清洁工人其实是这个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你设想一下要是有一天这世界上所有的清洁工人都消失了,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医院里的清洁工人更是为这个新型冠状病毒在奋斗,他们与医生护士一样容易接触到病毒,但他们也在尽力的去保持整个医院环境的整洁从而减少了许多病毒的传播。此外,我们也需感恩马路上的环卫工人,是他们为我们清理了人们所随手乱丢的垃圾,而这些垃圾可能会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是他们为我们努力保持道路上的环境和卫生。 Source: Theleaders-Online 4)快递员与外卖员 快递员和外卖员在这个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期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马来西亚于2020年3月18日颁布了行动管制令,人们不得随意外出。许多人只好通过网上订快递和外卖,这令许多快递员和外卖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同时当然也增加了他们患上新型冠状病毒的机率,因为他们的工作需要他们与许多人接触。此外,许多人会在下雨天时选择订外卖,这增加了外卖员的工作量以及雨天驾驶摩托车的危险性。人们在享受着快递员和外卖员服务的时候也希望人们感恩他们的辛勤劳动。 Source: Utusan Online and…
时间循环/一日囚:如果没有明天
时间循环/一日囚:如果没有明天 “我每天都在重复同一天。” “我感觉你说的正像是我的生活。” ————《土拔鼠之日 (Groundhog Day) 》 普通模式OR循环模式? 现在,你是你故事的主角,如果拥有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义无反顾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普通游戏模式,还是踏上可以无数次存档读档但有一定可能成为地狱模式的岔路?————记住你的答案,我们在结局通关之前再看看你的选择有否改变。 以上是1993年美国好莱坞电影《土拔鼠之日 (Groundhog Day) 》的预告片。正如影片中所示,男主角菲尔 (Phil) 是一个无聊、固执却又自视甚高的气象播报员。一次例行的出差,却让他长久地被困在了同一天,也就是美国的传统节日土拔鼠日(2月2日)。菲尔经历了一开始的混乱之后开始感到厌烦,并且尝试使用这个突如其来的能力投机取巧,却在追求女主角的过程中屡试屡败。日渐消极的日子里,他甚至尝试了种种的自杀模式,却依旧无限地重置在土拔鼠日的早晨6点。在无数次的置之死地之后,菲尔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无数个2月2日,让他学会了弹奏钢琴、改善人际关系,甚至陪伴一位注定死去的老人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在菲尔打动女主角芳心的那个夜晚,游戏复活点一般的2月2日也终于过去,菲尔迎来了2月3日的阳光。 《土拔鼠之日》的故事情节放在今时今日的各种商业大片中,或许设定并不新颖,甚至细节也不臻完善。但是这个并不新颖的设定在1993年却使其脱颖而出,甚至人们在今日谈论着相同设定的电影时,这部电影必定高挂榜单。而这种时间不断重置读档的设定,被称为 “时间循环 (time loop)” 或是更简单直接地被称为 “一日囚” 。在时间循环中,角色将不断经历重置的相同时间段,其中部分角色会因各种原因(甚至没有原因,也就是简单的主角光环)而保有重置前的每段记忆,因此故事往往集中在角色如何从日复一日的事件中学习并改变,从而打破循环的规律。一日囚的范围较时间循环更为狭窄,顾名思义就是角色被困在同样的一天里,重复着一样的场景。而《土拔鼠之日》就是典型一日囚设定的电影。 当然,《土拔鼠之日》的设定虽然在1993年收获了一鸣惊人的关注,但时间循环的设定实际上可以追溯至1941年马尔科姆·詹姆斯昂 (Malcolm Jameson) 所著的短篇故事《加倍再加倍 (Doubled and Redoubled) 》。日本的流行文化,尤以动漫为主,也在1965年就曾以相似的设定提出时间循环的概念,并在其后成为动漫或轻小说中常用的一种设定。其中,2014年小放异彩的科幻商业片《明日边缘 (Edge of Tomorrow) 》正是改编自日本作家樱坂洋 (Hiroshi Sakurazaka) 的科幻轻小说《杀戮轮回…
行动管制令对我干了啥?!
行动管制令生效后 = 被判监 😂,大家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们应该因为不必早起去上学而感到开心,不必面对堆积如山的功课而感到兴奋,不必面临考试而感到庆幸;还是要为了需要自习而感到压力;需要因为网络欠佳上不到网课而感到困扰呢? 身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在这行动管制令生效后的第一感觉是暗自开心,不久后反倒而来的压力就降临了。。。虽然在这期间的生活可以睡到自然醒,上网课的时候只需要把电脑打开与教授连线,无论是在打瞌睡还是在按电话都不会被批评,这样的生活不但没让我感到轻松反而压力翻倍了,因为功课还是要准时交,报告也需要继续写,考试也要照常考反而步骤和困难度还增加了不少!! 学校的教授们都非常有效率地在行动管制令宣布的隔一天就把所有的实验步骤和程序简易化了后上载到学生平台上,同时也设定了一个截止日期让我们准时上交。这时候的我还真的是一脸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地完成它,可是这还真的是太为难我了吧。。。没实行实验的情况下写报告就犹如要我们在狗妈妈还没诞下狗宝宝前就断定它们的性别然后写成一份报告呀! 在行动管制令期间,网课被采用来顶替实体课堂。但是,对于一个科技白痴的我,网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网课才刚开始我就遇到了无数的问题,像是有画面没声音,画面时不时就卡等等等。。。还记得第一堂网课我就望着老师的唇语发呆了一个小时😅。最后,教授们也妥协了,以语音教学代替网课。每个星期教授们都一定会把语音教学上载到学生平台,让我们自己去理解和自习。这方面对于头脑很直的我来说也是件困难的事,总是觉得少了教授们在白板上的画蛇添足就有点难理解书里想表达的知识。除此之外,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只能自己上网查寻然后自己消化。。。 最后,我最最最无奈的事情就是连最重要的大考也需要采用网上考试的模式,这也代表大考变成了公开翻书的模式了,但是可笑的一点是试题的答案是书本里找不到的啊!!🤦🏻♀️ 除此之外,当考试正在进行时,我们是必须与教授们线上联系的,每当名字被点到的时候就必须喊:“到!”,这点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大的困扰,因为会一直存在着声音干扰着我思考😥 真心希望行动管制令别再延续下去啦!!!真的好想念和朋友们一起上下课,在食堂有说有笑,团队合作一起完成实验,一起写报告,还有一个安静的考堂。。。 免费心理检测 Like | Follow | Stay Connected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温馨旅程心理专科与辅导【Be❦Live In Psychology】是一所位于吉隆坡古晋路的心理健康诊所。 我们所提供的服务包括专业心理治疗、心理评估与测验、各种培训及训练等等。 欢迎与我们联络+6018 – 206 7313…
MCO,真的快。。。闷瘋了!
MCO,真的快。。。闷瘋了! 一个月,24个小时待在家里那么多天确实很难受。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发现许多人已经”闷“不可耐,都要闷傻了。另外,也有些人非常开心能有这一次被逼“困”在家里的时间,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比平时来得更有效率、有更多时间去完成不同的事情。每个人都同样有24小时,但是不见得每个人可以从中获得同样的收获。换个角度思考,我个人觉得这次行动管制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生经历。搞不好我们在往后的日子里都不会再有机会遇到全国人都被迫待在家里。不只你一个,是所有人都和你一样,待在家里。 不同的是,有人「待」在家里,而有的人却是「呆」在家里。 你,又是那一种人呢? 宅在家,能做什么好? 1. 列出一个「永远都无法完成」清单,把它KO了! 平常的我们每天都在匆匆忙忙过日子。上课、工作、处理其他的事等等,总有些家里的事情永远“没有时间”完成。例如:大扫除、整理衣橱、换换家里的摆设、下厨做几道网上看过的食谱等等。行动管制令期间是完成这「永远都无法完成清单」的最好时机!因为你再也不可以给自己「没时间」这个借口。当然,没有人说你一定要在一天内完成多少件事,甚至花几天来完成都无所谓。真正有用的是动力,不是压力。 即便是一小步,总好过一直在原地踏步! 2. 「新习惯」终极计划 有人说,如果你可以坚持21天每天重复做同一件事,那21天过后他就会变成一种自动化的习惯。平常我们有太多外来因素,我们几乎不可能连续两个星期都过得那么相似、有规律。少不了有些什么突发状况,行程或时间上的改变。因此,抽出时间养成一个新的「习惯」真的很难。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心理学家Christopher Armitage研究发现,如果停上一个星期,自动化的效果就打很大的折扣了。 坐下来,拿起纸和笔。想一下自己想要在行动管制令以后看见自己在哪些事情上有好的改变。不一定是什么伟大的习惯,哪怕只是每天醒来后把自己的床铺整理一番、在家跟着运动影片运动20分钟、阅读书籍的一章、静坐5分钟等等。千万别小看如此细微的改变,行动管制令结束后,搞不好你从里到外都脱胎换骨了。 看起来再渺小的事情都无所谓,重点在于「坚持」。 3. 自我充实的最好时机 这一次那么大型的行动管制,或多或少都对许多人产生了影响和改变。不知你有没有在这次的经验中发现,其实我们还有很多可以进步的地方。 工作或生意上,你是否准备好应对接下来前景迷茫的经济,保得住收入和饭碗?学业上,你的课业是否有被耽误,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可以让自己不放缓学习的节奏吗?生活上,好像每个人身边都有两种人。一种,是原本功夫了得的厨神,这个时候天天po自己的三餐上网;另一种,是每天都在努力尝试不同的食物可是全都变成黑暗料理的地狱厨神。 规划一下自己和公司接下来数月的方案和应对政策;上网课,自行报读一些网上课程辅助自己的学业提升自己;看视频学习和习厨艺等等。其实,我们宅在家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打个比方,我本身在这二十多天下厨的次数比我这辈子累积次数的还多。也许只是学做饭,这看似那么简单的事情,可是对于像我这种之前完全不会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自我充实和自我提升,至少我又学多一门生活上的技能了。 4. 列出一天的「行程」 别以为不出门就不需要规划自己的行程。 Work-From-Home让许多上班族终于有机会体验过去梦寐以求的工作模式,不需要早起塞车到公司去,可以在家随意穿着,吃着早餐在家里工作,似乎省下了很多时间。可是当你无时无刻都在同一个地方足不出户时,稍微不谨慎就会掉入失去”生活节奏“的深谷里。尤其是当工作和私人时间开始融为一体难以分辨。 平时我们需要到不同的地方工作/上课,切换地点和空间的过程中我们很清楚知道什么时候在哪里该做什么事情。全天在家可就不同了,一个不下心就没日没夜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今天是行动管制的第几天你还记得吗?)。因此,提前一个晚上规划好自己隔天需要完成的事物,最迟几点要完成该事项,让自己在一天里可以分配到时间工作和做自己的事。 5. 给自己一点希望——「愿望清单」 列出一个疫情结束后的「愿望清单」: 你最想要做的事情、去的地方、见的人、珍惜的事物。 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疫情,往后我们是否不会再得过且过,会更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事物?是否只要我们和身边的人都健康平安就已经足够了,其余的都是其次? 写下自己的愿望清单,在这一切结束后,我们逐一实现自己的小小愿望。 最后,当你偶尔真的很闷的时候,不妨打开窗户深呼吸。请再次提醒自己,我们并不是被「困」在家里。至少此时此刻该,我们的头顶上还有个「屋檐」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将我们安全地“困”在屋里。 好好留在家里。希望这一切结束后,我们都已准备好面对新的开始。:) 免费心理检测 Like…